于web3.0时代回望媒介变革 ——以电影《总统班底
发布时间:22-07-15 点击次数:114
【摘  要】传播媒介的每次革新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逐步引导人类传播真正步入崭新的大众传播时代,而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就处于多种传播模式相交汇且电子传播占主流地位的时代。本文主要从传播媒介的变革展开,以电影《总统班底》《开罗紫玫瑰》《岁月流声》为例,结合新闻良知、“使用与满足”等理论进行浅析,并对今天传媒业的发展作出思考展望。
【关键词】传播媒介;《总统班底》;《开罗紫玫瑰》;《岁月流声》
 
一、时代特色鲜明的传播媒介
我们现在正处于互联网与受众相互赋予意义的Web3.0 时代,每个个体在传播过程中都享有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双重身份,在这种背景下,媒介内容的生产工具日渐普及化,媒介资源的获取日趋便利化,智能软件的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不断提升。人们不禁要感叹媒介更新迭代的速度之快,无线电、报纸似乎是距离现在太遥远的大众媒介,更不要说“绳语”和珠贝传令了。
(一)《总统班底》中的纸媒
电影《总统班底》以报纸为主要大众传播媒介,讲述了两名记者历尽艰辛揭开“水门事件”这一真实政治黑幕的故事,反映出新闻界的调查引起政治界格局大变和全社会轰动,兼具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如今,美国报业在其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起到了探究社会价值观、质疑社会政治制度等作用,同时报纸比其他任何媒介都更能行使大众媒体对政府、企业和其他机构不当行为的社会监督职能,因此报纸也为民主的宣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回归到《总统班底》本身,其灵感来源于报纸,报纸为无数书籍、戏剧、电影提供创作蓝本,构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戏剧类别。另外影片中打字、采访、电话连线等这些贯穿始终的信息获取手段,也是19世纪70年代大众传媒特点的完美纪实。
(二)《开罗紫玫瑰》中的电影
而《开罗紫玫瑰》这部影片则直接以“电影”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电影这一媒介形式诞生于1895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影成为越来越成熟的传播媒介,不仅能够承载信息,还具有一定娱乐功能,与此同时,它还逐渐平民化,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影片《开罗紫玫瑰》所讲述故事的时代背景就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下,人们通过观看虚幻的影片来逃避现实,电影作为传播媒介给观众传达出的信息让观众暂时远离了烦扰的尘世,而向往如梦似幻的上层生活。
(三)《岁月流声》中的广播
与其说这是一个由无线电串联起来的故事,倒不如说是一个由电波中的音符谱出的时代乐章。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有一种力量将人们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力量就是“无线电广播”,那个时代也堪称广播的黄金岁月。这部由伍迪·艾伦执导的《岁月流声》讲述了主人公回忆其被无线电广播充斥着的童年往事的故事。影片着重于个人和家庭,实则在描摹故事发生时代的宏观环境——广播这一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普及和繁荣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按照上述媒介诞生的时间顺序,本文依次对《总统班底》代表的纸媒、《开罗紫玫瑰》代表的电影以及《岁月流声》代表的广播做以思考浅述。
 
二、生命世代鲜活的新闻良知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品质,没有真实便没有新闻,这就要求新闻报道要符合客观事实。陈力丹教授认为,“新闻的真实性是事实或随着事实发展的真实,它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事实的发展完结,报道的真实性也才能全部展现出来;事实进展到什么程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才可能达到什么程度。”《总统班底》中,两位记者一直在进行对“水门事件”的跟踪报道,他们采用的具体手段是调查性报道,即便报道发出频遭投诉,两位记者和他们所在的《华盛顿邮报》仍旧坚持调查,做出后续报道,这其实就是追求新闻真实的反映。
在任何国家,新闻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政治的工具、喉舌,《华盛顿邮报》这两位记者做到了新闻真实,就必然会触及某些人或是某些党派的利益,新闻真实性便受到威胁。举世皆知的“曾格案”在美国新闻发展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曾格案”发生后的半个世纪,民众在新闻方面的相关意识越发强烈。可以说,新闻的真实性,在当时的美国甚至是世界新闻传播事业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分量。《总统班底》中的新闻调查,便是遵循新闻真实的根本原则,利用调查性报道的手段和报纸这一传播媒介,最终赢得博弈,揭开了“水门事件”的政治黑幕,发扬了新闻正义,坚守了新闻良知。
三、虚幻与现实的对立统一
“香槟喜剧”《开罗紫玫瑰》讲述了经济大萧条下社会生活凋敝,美国人因为感到生活无望而选择逃避现实的境况,影片女主人公塞西莉亚的逃避方式便是钻进电影院,不厌其烦地反复观看《开罗紫玫瑰》,沉浸在幻想的泡沫世界。而在塞西莉亚第五次观影时,影片中的人物汤姆竟离奇走出银幕,并同塞西莉亚展开了完美恋情。塞西莉亚近乎狂热地爱着汤姆,可是当扮演角色的现实演员吉尔闻讯找来并爱上她时,她最终抛弃了虚幻的角色,而选择了真实的人。可正当塞西莉亚还在幻想日后的美好生活时,现实的演员却弃她而去,她挨了现实重重的一记耳光。
影片中,塞西莉亚的世界被分为三个部分,虚实交错,彼此影响:一是她与银幕中走出来的角色汤姆,二是她与现实生活中汤姆的扮演者吉尔,三是她与她的丈夫蒙克。这三个部分其实有着分别的象征,和汤姆的世界是虚幻完美的梦境,和丈夫的世界是真实残酷的现实,和吉尔的世界似乎有着二元性,是披着真实外衣的虚假。塞西莉亚自影片伊始便尝试离开她的丈夫,离开这糟糕又离谱的现实,在汤姆和吉尔之间,她抱着对现实的希望投身吉尔的怀抱,抛弃了始终给她美好的汤姆。汤姆的存在简直是一场完美的梦境,梦境里有塞西莉亚对于现实的一切幻想,但梦境终究是梦境,美好事物的永恒只会存在于梦境里,梦醒时分万境归空。
但值得欣慰的是,影片最后,塞西莉亚再次走入电影院,为正在放映的电影真心流泪,无论这眼泪是为美好幻想的破灭而流,还是为她与电影的情缘而流。不可否认的是,她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传播媒介中曾经、正在也将会收获到享受、感动与希望。
电影的内容情节大多是虚构的,电影中的人物也大多是虚构的,但《开罗紫玫瑰》的虚构建立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塞西莉亚在幻想和现实中选择了现实又被现实抛弃,也是那个时代语境下的真实再现。因此,《开罗紫玫瑰》不仅完成了对虚幻的勾勒,也完成了对现实的还原,达到了虚幻与现实对立统一的目的。
 
四、“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广播时代
(一)适用理论要点的广播媒介
“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是一种站在受众立场分析受众行为的理论,该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20世纪70年代,传播学家伊莱休·卡茨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次提出该理论。卡茨等人认为:“受众的心理与社会需求产生于对大众媒介或其他来源的期望,因此不同模式的媒介接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结果是需求的满足。”[2]
纵观《岁月流声》,无线电广播是贯穿始终的媒介,当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过渡转型期,传播媒介也随之发生改变,广播因其开创意义和自身特点,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广播的黄金岁月,美国95%的家庭都拥有一部收音机。各大电台竞争激烈,听众对于广播节目的喜爱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电台的播出内容。电台会定期拨打电话请抽样家庭对节目收听情况进行回应反馈和兴趣调查,主体话语权开始得到解放,逐渐被关注重视,因此受众不仅仅是听众,还是节目内容的参与者甚至创造者,是传播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比如在影片伊始,小偷蹑手蹑脚的寂静忽然被电话铃声打破,电话那端正是脍炙人口的有奖竞答广播节目,这类节目之所以受到大众热烈欢迎,其实就是将大众纳入到节目之中,提高了人们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使人们得到满足,对媒体的信赖度也与日攀升,因而广播运营商在收集意见反馈时更易收获人们的支持与认可。即便在19世纪40年代,受众的主体性还没有得到极大幅度提升,但这仍然可以被看作是“使用与满足”理论雏形的体现。
(二)发挥社会功用的广播媒介
影片《岁月流声》中,广播作为贯穿始终的传播媒介,发挥了其应有的社会功用。广播在影片中最主要的体现是发挥了娱乐功能,人们可以通过广播得知名人明星的消息八卦,参与广播节目,收听音乐等等,颇具时代特点的音乐几乎无断绝地贯穿在影片中,充分反映了无线电时代的风格特点,也体现出广播这种媒介对那代人影响的深远,广播所传递的内容早已潜移默化进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因此,其中必然还承载着价值观的传播;另外,广播媒介还发挥了监督功能,为即将可能到来的事情做出预警,比如“珍珠港”事件发生前后,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广播获取关于战争的相关讯息,并根据指示进行战时防空演练;影片最后,主人公一家围坐在收音机前,收听遇难女孩安危的实时播报,在女孩的悲惨结局被公之于众后,主人公一家甚至全美国的听众都为之惋惜,广播这一媒介将本无关联的人和事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出它的联结功能。
 
五、媒介变革进程中的思考
现如今我们正处于互联网发达、信息爆炸的web3.0时代,获取的海量信息大多呈碎片化,在媒介形式快速更新的环境下,传播方式可以“高大上”,但传播内容必须“接地气”。
回望《总统班底》:新闻如果要在全新媒介环境下经久不衰、历久弥新,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证新闻真实,让新闻报道成为一个真命题。在此基础上,保证人民的权利,以发扬新闻正义,让新闻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只有这样,新闻才能贴合社会关切,转变为社会理性再塑造的积极因素,才能赓续精彩的媒体神话。
《开罗紫玫瑰》告诉人们:电影的情节是幻想的体现,而电影中人物的生活却是现实的象征,幻想和现实频频发生冲突,身处其间的人们往往彷徨迷离,但所幸我们拥有艺术,拥有电影、戏剧、书籍等带有人文艺术色彩的传播媒介,它们能够给人以治愈,对现实中的苦难聊以慰藉,也时刻提醒着人们实现梦想的希望与可能性。
《岁月流声》让我们看到“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于广播媒介的适用性,也让人们不禁感叹,广播这一媒介的出现没有像手机侵入我们生活一样,阻断人们面对面的沟通。如今,媒介的更新速度飞快,总体而言在人类进步中起到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媒介的两面性,只有更好地利用媒介,才能使其发挥出更积极更有效的社会功用,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6.
[2][美]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16.
 
作者简介:刘懿莹(2000.9-),女,汉族,辽宁大连人,本科,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