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高水平高职院校的产业与
发布时间:22-06-24 点击次数:105
摘要:我国的经济、社会,以及技术创新资源在长三角地区得到汇集,引导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向。经济一体化与教育支持之间存在协同发展关系。一方面,经济一体化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以及资源支持;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依托于当地经济一体化,且会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本文将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高水平高职院校的产业与专业协同发展的关系,提出发展的路径,从而促进高职教育的产业与专业之间协同发展,共同提升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高职院校;协同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得到国家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标志着该战略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因此具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长三角地区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从高质量与高标准的视角出发,引导优势资源的聚集、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由此而对国家层面的市场经济主导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并引导发展趋向。
但是长三角地区在发展进程中,必须要注重区域的历史因素、自然经济区位因素、资源享赋等要素。上述各要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互相影响下形成了叠加效应。不同要素因互动而形成的叠加影响会表现在一体化构建的层面,诸如不同领域的资源一体化、市场与产业的一体化、公共管理与服务的一体化等方面。在一体化进程中,教育与产业的一体化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产业发展会为教育发展提供空间及方向上的引导,使得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教育发展则为区域内产业转型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使得人力资源成为产业调整与升级的动力,二者构成协同发展的关系。[1]
二、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高水平高职院校的产业与专业协同发展可行性
(一)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高水平高职院校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的战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传统经济活跃地区,这主要得益于地理优势,以及较高的人口密集度。有鉴于此,其能够产生区域辐射性作用,促进对外贸易,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20年主要城市与关键指标(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苏州市统计局
2021-04-25
上表中的数据显示,长三角经济圈内主要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维持在14817.95亿元到38700.58亿元区间之内。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以及固定资产的投资都处于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不仅仅是地区整体的经济总量巨大,单一城市的经济总量也是相当大的。因此可以被认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为更好激发当地的经济活力,使之产生长效机制,国家先后颁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这使得长三角地区功能发挥具有国家政策支持,并能以此获得更多动力保障。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集中于三点,即长三角区域要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区域一体化建设质量最高,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快的示范区。这一定位就意味着该地区的落后产能要逐渐得到淘汰,新兴高技术型产业要得到明显增长,且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主体性地位。[2]这一转变所引发的直接性结果即是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高水平高职院校的产业与专业之间处于需求与供给协调关系中,使得需求增加带动供给提升。对高水平高职院校来说,如何提升产业与专业之间的协同发展程度成为重要问题。
(二)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高水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1、面临的良好背景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进博会在我国上海召开。在此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予以定位,将其提升到国家的层面。这一战略定位一方面凸显了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与带动性作用;另一方面则是表现出了国家对长三角地区的重视程度,以及将一体化建设作为引导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从地理领域的概念出发,长三角地区涉及到我国经济最发达、技术创新水平最高、开放程度最大、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主要由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构成。而长三角地区的国家战略定位,使之在发展的进程中,将“共建共享、共保联治、生态绿色、协同发展”作为主旨,致力于促进区域内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为核心技术与自主发展模式的形成积累经验。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使得产业转型条件下的技术创新与自主研发成为核心环节。在此环节中,利用一体化的优势以及集约技术创新的资源,形成合力,这对人员素质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在产业创新的发展背景下,适应于不同产业的技术人才、科研人员、复合型人才等都存在比较大的缺口。创新性技术,以及研发类人才对产业转型支持力度在降低,这是由产业转型、高新技术企业大量引入造成的。针对于此,就需要将产业的发展与高水平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对接。一方面使得高新技术,以及处于转型期间的企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另一方面则会使得高水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调整趋于一致。因此可以认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设,促进了产业与专业的协同发展[3]
2、设置现状
长三角经济带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产业转型、新技术的应用,以及高新产业的兴起等,使得人才培养与供给发生比较大的改变。因此,高水平的高职院校要将专业设置与当前产业需求衔接,促进二者协同发展。下面将以高水平建设类高职院校为例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高水平建设类高职院校受到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引导,在专业设置上应改变传统的模式,以适应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因此,需要将传统的专业设置与当前的专业设置进行对比。传统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于城乡规划类、建筑空间设计类、工程造价类、房地产管理类,以及技术类,上述专业的设置只针对某一领域或者项目。在一体化背景下,各产业之间的障碍被打破,产业之间资源要素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中。因此,高水平建设类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现有的专业设置,更注重专业的实际应用价值。其专业的方向主要有长三角经济带区域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及应用,产业链的构建运作等,这就使得产业设置遵从了一体化的现实。
就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与发展趋向而言,专业设置要更具有开放性,要意识到各产业间的开放性与协调性,并确定专业设置的具体内容。即进一步拓展专业应用的范围与层次,针对复合型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将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产业标准、技术标准进行有机衔接,并在一体化背景下优化校企合作、课堂理论学习、顶岗实习等环节之间的关系,促进不同环节发挥相应效能。其主要的目标就在于打造能适应长三角一体化建设需求且会产生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高职院校。
三、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高水平高职院校产业与专业协同发展的路径
(一)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为宗旨
地方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转型升级、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成为高水平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设置的内在动力。从这个角度分析,高水平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与设置必须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这个大局。以2025年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城乡区域建设一体化的规划作为近期目标,高水平高职院校要将高新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与自身人力资源培养计划相衔接,从而使得专业与产业之间产生一致的内在关联性。
专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建进程中各类产业所需的高新技术人才。因此在执行过程中,课程建设方式成为重点环节。课程建设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以其所涉及环节的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其中包括了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及具体规划,课程标准设置、教材编排,各种资源的供给,以及校企合作的模式等。因此,课程体系基于产业结构调整与设置,要创新出适应实践应用需求的逻辑框架。这样就能打破传统意义上以学科为中心的封闭性逻辑框架,进而构建出新的框架。该框架结构来源于产业层面的实际需求,更能够显示出教育的本质功能,以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职责。
(二)以高水平专业集群建设为载体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得到高新技术的支持,受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引导,长三角一体化产业集群据此承担着“一极三区一高地”的职能。即通过产业集群的带动,长三角一体化成为了新的经济活跃增长极,构建起了现代经济的引领区、高质量发展样板区,以及区域一体化建设示范区,建成了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新高地[4]。这一定位,要求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相匹配,并协调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面对如此高的起点与定位,只能够乘势而上,将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及时融入到产业集群中,形成专业集群。
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形成对应关系。高水平高职院校要及时对专业结构予以调整,使得专业内涵得到丰富,契合于产业集群区域一体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专业育人目标要具有前瞻性,要及时把握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向,强化特色专业集群建设,细化外向型导向项目,为升级创造空间。
(三)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渠道
育人目标的达成,仅仅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课程体系的建构,并不能够实现,二者间还存在产教融合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才能够从隐性到显性,从理论到实践,进而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将企业巨头引入到“教”的环节,打通专业育人与产业建构之间的关系。从动态的视角出发,专业体系建设处于动态而非静态,要根据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而进行持续性创新。专业的创新要将产业内企业多元合作作为核心,追加政府与行会组织的外围保障,将科技研发、科技服务、技术协同创新融入到校企合作中,以反作用于专业体系建设。这就使得专业育人与产业建构成为以产业学院、研发中心、研发平台、企业大学为表现形式的校企命运共同体[5]
四、结语
本文从长三角一体化这一视角出发,针对高职院校产业与专业之间协同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然后得出结论: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高水平高职院校的产业与专业要协同发展,就应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为宗旨,通过发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载体作用,持续性深化产教融合。
参考文献:
[1]凌守兴,陈家闯.高职校企合作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8(21):52-56.
[2]刘志彪,陈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价值与动力机制[J].改革,2018(12):65-71.
[3]郝天聪.长三角地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挑战与改革思路[J]. 职业技术教育,2019,40(4):38-43.
[4]郭湖斌,邓智团.新常态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9,33(4):22-30.
[5]贾竟祎.京津冀一体化下高职金融人才差异化培养模式探究[J].山西农经,2020(19):118-119.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8SJA1454)
作者简介:张卫星(1981-),男,汉族,籍贯:扬州,学历:本科,职称:讲师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