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发布时间:22-06-23 点击次数:129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代,并且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越来越高,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也愈发受到关注。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产品、文学综艺节目发展壮大彰显着新时代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些现象得益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发展道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导,而现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结合对于新征程的各项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简要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两个层面的结合,从三方面详细介绍了二者能够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就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互相结合的具体路径,希望对持续推动文化自信自强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具体路径
中国在经历革命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加深碰撞,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成果也开始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在新时代,我们不能丢了科学判断力,不能忘了老祖宗,虽然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但是在后续的发展中,仍然应当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引导方向,这样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繁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概述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结合是社会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国情需求。社会时代精神的影响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实践证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结合不仅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古人智慧进行完整表达,并在当下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引导作用,使中国文化富有新的生命和生机[1]。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结合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一是,学术层面的结合,二是,实践层面的结合。学术层面的结合主要是指相关学者应当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后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并进一步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而在实践层面的结合中,二者应当对各类实践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着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的原则,再加上文化活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两者结合的必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首先就应当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中国化发展。众所周知,中国已有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历史,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只有100多年,这100多年内,从李大钊、陈独秀传播马克思主义至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也正是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了中国文化。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以发展的优质土壤,离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会会成为空洞的教条。在毛泽东主席所发表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结合有着多种篇幅进行,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大环境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推动,也只有将二者互相结合,中国的文化发展才能更加和谐,也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改革。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毕竟来自于西方的国家,从发源角度到发展角度,与中国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方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2]。因此,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才能推动中国文化形态的不断发展,也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熠熠生辉。不同时期,中国面临不同的国情,而任何文化的发展都应当立足国家要求,实事求是,既要有理论的创新,同时也要有实践的结合,从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本质上的结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这个古老而先进的国家,经历了千年风风雨雨的洗礼,期间传统文化既有汉唐的荣光又有西学东渐的式微,走到今天,文化的发展不易且沧桑。尽管现阶段文化正在繁荣昌盛,但是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也无法掩盖它曾经受到的各类磨难,中华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得以发展和富强的自信源头,更是所有国人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国之所以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核心所在[3]。即使同样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不同的时期展现的魅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国人有义务和有责任延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只有在国人的重视下,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现阶段的发展中继续延续生命力,与社会时代与时俱进。著名教授田克勤曾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推动下形成的理论成果,离开中国文化,谈马克思主义文化其实毫无意义。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也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才有新的元素,如,孝悌文化和合文化等,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都发挥着光和热。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着剔除不良文化的功能,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有进有出、和谐共处的面貌。
(三)中国近代以来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道路中孕育了丰厚的文化发展土壤,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结合。历史证明,二者的结合,符合中国国情的现阶段要求,也同时符合未来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从中国近代史中可发现,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历史要求。从戊戌变法到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都能够发现,资产阶级不适合中国的发展,并且中国共产党照搬共产国际教条的经验已经有了惨痛的教训,只有在教训上加以创新,才能寻求中国的发展道路,因此现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符合中国国情发展的正是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一步一步向着民族复兴的的伟大目标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共产党人要习惯并学会使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己的工作内容互相结合,不断进取,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治国政策上,在治理国家中,也要彰显中国的特色。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当代路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不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首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方向。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理论只要能够说服众人,就能够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通过这个理论可知,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想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作用,就应当让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信服和认可,让所有的群众用群众接受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传播,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取向互相结合,这样才能激发群众的情感共鸣,将群众的内心情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构建在一起。由此可见,在实践活动中探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推动中国社会现阶段高速发展的根本方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对人们都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民群众构建联系,才能将其与中国文化深度结合[4]。其次,要正确区分不同文化并分类对待。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转型和升级,截至今天,不同的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碰撞,很多人都会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这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进行结合,可以创新性地利用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文化加以发扬光大。到现阶段,社会各行各业仍在追求实事求是。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互相结合,也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一些正确的文化加以吸收,对一些错误的文化加以摒弃,只有站在开放包容的角度,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中国丝绸之路就是最好的案例,丝绸之路有助于提高国人自信心,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提升。
(二)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有优点、有短板、有地域性,我们在认真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应当了解到,中国文化是不可割断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要继承他们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发扬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定要与中国具体特征互相结合,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自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更是中国从血的历史中探寻出来的发展道路[5]。在实践中产生的各种先进的思想,例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科学理论,正是立足于中国的国家实际情况而产生,这些科学理论都对推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下,国人一步一步解决困难,实现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也只有国人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才能增强国人的自信心,使国人团结起来,开创更好的局面。第二,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必不可少。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科学理论知识,它并不能反映现阶段人们具体的生活条件和将来所发生的具体变化,只有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立足时代背景、文化环境,同时,人民群众也应当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先进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热潮掀起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会产生更多的智慧,促进社会的发展。只有多方面、多渠道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持续创新发展,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才能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的分析[J].贺敏.新西部.2020(11)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关系研究[J].杨竟艺.法制博览.2019(26)
[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探索[J]. 钟锦宸.祖国.2018(17)
[4]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的思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科研究为视角[J].李俊文.学习与探索.2019(11)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融合发展研究[J].李媛.财富时代.2021(04)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