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史探究
发布时间:22-06-23 点击次数:120
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流传发展,成功地解决了中华民族发展复兴的历史性重大任务,并在其中相应地产生了本土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下的三大理论成果。在今后的伟大复兴过程中,我们将立志于建设伟大中国,在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征途中,真正选择“扬长”“细化”“拓新”等不同方式,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史;探究
引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既表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吸纳外来文明的高度自信心以及博大胸襟下的开放性与同化性,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科学性,还有与时代精神同步的开放性品格。在马克思主义进行传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和我国国情实践相结合,这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也解答了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因此本文着力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以及其如何更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方面简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并非一种抽象性以及带有标签的话语,也并非一般学术史意义上的历史文化梳理,而是需要着力寻找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和实践方法。并且在这一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受到了我国社会环境与人文因素的影响与深化,并由此使马克思主义打上了我国社会的深刻印记,有着强烈的中华民族特征的民族性,并纳入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构成了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传承又进一步发展的全面中国化的新马克思主义[1]
(一)马克思主义
本文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等在十九世纪英国工人运动的经验基础上,所共同创造的一种无产阶级发展壮大的理论学说,又或者是基于马克思文本意义上的主义理论,这也便是所谓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所谓的马克思主义,是由毛泽东等人所创造的为无产阶级奋斗,以及为全人类解放事业奋斗,也是基于不提供主义而提供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学说。这一概念的合理性就在于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也因为马克思主义并不给出现有的答案而只给出新的思想立场、观念和方式,一句话,就是为人们提供新的思想方法,因此它始终没有过时。
(二)中国化
作为复合名词的中国化,是指历史事件的活动,它的指向性很大,就是解决了中国的发展问题,以及正在解决的中国问题,并改变着相应的历史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研究启示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过程中,随着经济日益增长和思想的多元化,以及当下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境外敌对势力的影响,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和挑战。但是,我们依然要坚定不移地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还是要坚持以我国的实际国情为主要起点,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同解决我国现在的各种重大的社会矛盾问题有机融合在一起,并研究处理社会现存矛盾问题的方法对策。首先是要了解我国目前的社会现实及其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始终以民为本,全部要为人民,全部要靠人民,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党的所有领导者都应该把自己的身份放低,走到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去体察实际民情,深入分析当代我国面临的所有问题,也只有在内心深处真实体会人民群众利益所反映的实际困难,才能在所有工作开展中永远以身作则,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人民服务的原则[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出产地是欧洲,但在它的故乡和那些信仰它的一些国家里却偃旗息鼓了,可在遥远的东方——中国却刻苦学习、大力宣传、认真践行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扎根”、“开花”、“结果”,我们要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党领导下武装力量的主导力量
从词义上来说,本文所提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谁?。毫无疑问,这个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为何?大道至简。一开始就在于它对中国有用,能为中国解决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我国人民从西方学得的主义理论也不算少了,但都水土不服,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多次资产阶级革命,也都失败了。后来,阿芙乐尔巡洋舰上的隆隆炮响从天际传来,驱散了笼罩在东方大国头上的层层阴霾和迷雾,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马克思主义。此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实现我国救亡图存的迫在眉睫的任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创立起来的新党,从一开始,就要承担起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问题的历史责任,以及推动马克思主义全面中国化的历史使命[3]
(二)基本力量是人民群众
根深才能叶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在广大群众中寻根生根扎根,才能顺利推进。否则,离开人民群众这个根基,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次理论飞跃。这种思想成果的产生或创造,始终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当中,无不凝结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人民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汲取不尽的智慧源泉。
(三)形式力量是理论形态的转换
作为理论型的马克思主义,通过中间一些的转换环节,能够成功转型为实践型的理论,从而更便捷地“介入”人们“日常”和“生活”。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理论或根据马克思主义文本的、更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型主义,因为它不提供现成答案而只提供思想方法,它为转换实践型理论形态“预留”了大量“空间”。从意识形态上来说,高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很显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实践型思想。它是对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性任务中的实践经验总结,它介入人们的“日常意识”和“日常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它更“逼近”现实、“贴近”生活,是直接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甚至可以直接变成人们的实践观念和实践活动,更有“烟火气”。这也正是为何在仅仅数十年内,我国就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要政治思想成果的根源之所在[4]
(四)助推力量是共产国际的运动
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国内共产党运动之间在价值理念上的共同点,所以从一开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作为了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他山之石”。基于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共产国际趁热打铁,派相关人员直奔上海,耳提面命,几乎是“手把着手”教,寻找救国救民的良法,迅速帮助中国共产党“创起来”,协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党章党纲。十月革命后,前苏联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毫无疑问直接成为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参照和参考对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进程
随着我党的建立,从救亡图存的“救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起来”到改革开放的“富起来”和新时代“强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随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建党前后的最初涉及
史称“南陈北李”,即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先进分子创立了共产党,这批大觉醒时期的革命先行人,抓住了阿芙乐尔号礼炮所送来的契机,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宣传上,从一开始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初步涉及。学界也有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自发推动”的,这是不正确的,其实这个推动是有意而为之的“自觉”的行动,而非自发的行动。只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初创时期,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而已[5]
(二)在救亡图存时期正式破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之前,是根本无人提及的崭新命题。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和开展具体战斗,毛泽东同志于一九三八年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抽象式的,而是具体的,这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国内特殊环境的具体斗争之中。但是若撇开我国的实际国情来谈,就只有空洞的理论和抽象式的经验。所以,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要遵照中国革命斗争的特点去运用它,使其赋有中国的特性。
(三)党的七大前后的相对成熟
王稼祥首提“毛泽东同志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思想。他曾在《共产党人与我们民族解放出来的路上》一文中写道,在中国少数民族解放出来的过程中,真正正确的途径便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同志思想正是我国的马列主义,是引领我国民族解放出来的与我国共产党人战胜敌人前进的保障。刘少奇在《有关修订党章的汇报》中认为,经过二十四年前我国的革命斗争发展史,已经证实了毛泽东同志思想才是挽救我国的惟一真正的客观的史学真理。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党率领着我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全面获胜,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体制,并动员了国家的全部武装力量,最终构建起了完善的、独立自主的、富有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发展制度[6]
(四)改革开放时期的完善深化
新中国建立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因素,民主建设并没有有效进行。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准则的提出为肇始,高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率先冲破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观念禁锢,逐步恢复了马克思主义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和社会实践原则。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逐步端正,许多社会改革的思潮和观点也得到了明确提出,并得到迅速宣传和实施,这也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的改革,究其实质,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各方面工作的完善、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发展
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当下中国的周围环境、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站在“两个一百年”发展历史交汇点上,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天地和更高新的要求。古人曾教育过我们要“与时偕行”“苟日新”,“日日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对老祖宗的告诫之语,就是我们需要日日反思的。在未来日子里,我们应该审时度势,选择“扬长”、“细化”、“拓新”三个进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引向前进。
(一)扬长
办好国家的大事,关键就在共产党的领导。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一开始便是由共产党所领导的、奠基的,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点与特点。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的辉煌,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不能让懈怠之风酿成风气,需要更加用力,决不让先前的努力功亏一篑。只有我们共产党员年轻有为,朝气蓬勃,奋斗进取,努力学习,才有“资格”,责无旁贷地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国化的重任,这就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领导力量和主导力量上有了绝对保证。只有我们党一直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旗帜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才能所向披靡,爬坡过坎,奋勇向前[7]
(二)细化
从某种意义上看,落到实处,就是落实到细微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凡完成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必须久久为功、持续发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由于由“官方钦定”“顶层设计”的“政治任务”,而显得“高大上”:同时,同印度佛教在中国流传千年历史相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进程还是显得有些短促:还有,人民群众中在“真懂、真信、真学、真用”等环节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这样在融入如马克思说的人们“日常意识”和人们日常生活化,进而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要走。“细化”的功夫主要体现在:一是要增强宣传,促进内化于心。善于积极利用网络、微博、公众微信、手机报、抖音等新兴传媒手段,做好正面引导,促进形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的良好网络环境和浓郁舆论气氛。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化为人们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精神追求:二是实践养成,促进外化于行。“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触及到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使力,小处着手,细处着眼,方能抵达人心:三是建立制度机制,促进固化于制。马克思主义渗透到人类的生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制度保障。要善于褒扬一切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的好人好事,批评和惩戒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行为。总之,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渗透到人类的“日常意识”和日常生活中,必须以人为本。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渗透到人类“日常意识”和日常生活中,必须将尊重人、理解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基础理念。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的问题上,坚持政治信念、理想和精神追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念和方法,解决群众工作和思想的实际问题上。让马克思主义变成一个坚定信念和生存方法,个人马克思主义素养“一小步”,民族马克思主义素养“一大步”。
(三)拓新
以更广阔的视野,在推进全球治理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中,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际化视野,明晰中国在深刻变化的世界格局中自我定位,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问题中展现全球治理的大国自信,在发展的视域和坐标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前进。抓住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历史机遇,深度思考世界范围内不断暴露和凸显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全球治理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破解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全球面临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暖等挑战时,各国人民可以从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获得诸多启示。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国际化大背景下,也获得许多新的增长点,以更开放、更广阔的视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发展,也是大势所趋,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结语
结合以上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我们一定要科学合理地利用马克思主义,使它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获得更伟大的发展,也必须抓住中国特色、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不断发现社会问题,并科学地处理社会问题,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运用于实际,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任培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发展轨迹的历史探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3):73-78,100.
[2]胡强迪. 教育学中国化的发展历史探究[J]. 公关世界,2022(2):137-139.
[3]王丽君.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路径[J]. 教育现代化,2018,5(22):303-304,307.
[4]张伟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探究[J]. 青春岁月,2017(26):321.
[5]荆秋慧,顾丹.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的融合发展探究——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及其规律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19(11):后插23.
[6]邢冰.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新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产生背景与内涵探究[J]. 中国市场,2009(5):44-46.
[7]梁田. 探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J]. 青年时代,2017(17):64-65.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