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实
发布时间:22-06-23 点击次数:77
[摘要]数字信息化、快捷、广泛、去中心化等是“微时代”的显著特征,“微时代”的兴起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新的机遇。文章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着重分析了“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而就“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作出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5G移动通信技术、智能手机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微信、微博、微电影等一系列微媒介快速发展,我们快速迈入“微时代”。如何构建安全网络空间,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高校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网络时代下怎样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
 
一、“微时代”的内涵及特征
“微时代”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运用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方式来进行更加快捷、更加广泛的信息传播。以微信、微博、QQ、facebook等为代表的微媒介,具有交互性强、传播者多元、传播速度迅速、内容精悍短小等特点,实现传播更加高效、互动、实时的信息化时代。[1]
(一)信息接收方式多元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人不再单单依靠电视或者报纸等传统信息工具来接收信息,大多是利用手机、平板、笔记本等媒介快速浏览信息,即接收信息方式的媒介多元化。人们利用手机、笔记本等接入互联网,以音频、图片、语音、文字等方式发布消息、接收讯息、参与互动。无论微信、微博还是QQ都可以添加上百位的朋友,每个人可以借此平台随时随地在朋友圈内与朋友分享身边的所见所闻,因此传播信息的方式也更便捷与高效。
(二)信息媒介主体广泛化
“微时代”视域下使用微媒介的群体十分广泛,并且用户数量逐年上升增长。每个用户都可以利用手机号、邮箱号或者QQ号轻松注册微信、微博等账号,还可以借用这些新媒体工具自主地参与微电影或者微公益等活动。微信、微博等日益成为他们开展信息交流与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注册的用户们还通过微信、微博打造属于自己的个人平台,没有性别、年龄、学历和财富的区别,都可以在自己注册的微信、微博上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发表出来,或者以微电影、微视频的方式发布。
(三)信息传播去中心化
“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活动逐渐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告别了原来由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模式,并逐渐朝双向与多向的方向发展。[2]信息时代下,用户们不再单纯是信息的接收者与浏览者,而是信息的评论者与转载者。人们在评论或者转载这些信息时往往真假难分,因此很难保障信息的准确性与权威性。
 
二、“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挑战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挑战
“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有少数人没跟上时代潮流,依然采取传统“面对面”形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当下,微时代是一个信息开放的时代,微时代下的大学生有着多样性的价值观念与包容精神。[3]目前,多媒体教室已经逐渐取代传统黑白教室,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掌握更为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运用视频、文字、图片、语音等方式灵活阐释教育内容,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
“微时代”背景下,移动通信技术和微媒介的快速开发,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5G网络的发展、无线WIFI的覆盖,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移动网络平台和多样的信息传播媒介。人们对信息的传输与获取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获取信息的数量与渠道远远超出了教育者熟悉的领域。甚至某些思维异常活跃的大学生不再满足于老师的课堂知识讲授与书本内容,不再认可教师的绝对权威,这使得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4]
(二)大学生“微行为”与“微心理”的变化引起挑战
“微时代”下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空前发展,在接入互联网的情况下,可以交网友,扩展朋友圈,与此同时还可以得到关注。这种关注度极大地满足了那些寻求自我认同与实现自身价值的心理,抵消了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挫败感,因此会使大学生享受这种虚拟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满足感,而抵触与其他人进行实际的人际关系交流。虚拟的网络人际关系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安抚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情绪,却不能从实质上解决人际关系的根本矛盾,甚至很有可能使现实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微信、微博对于发布的内容有语音、时间、长短和字数、符号等限制,使得微媒介内容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完整和碎片化的缺陷,并且发布的信息前后在逻辑上也不一定具有关联性,因此微媒介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深入的探究。微媒介要求信息内容短小简便,这样使得文化内涵的完整性被破坏,因而形成了一种浅尝辄止的文化舆论氛围。这种氛围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和思想观念,产生一种浮躁的群体心理。[5]
(三)大学生难以甄别信息对其学习观、价值观提出了挑战
社会经验匮乏和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对纷繁复杂信息的鉴别筛选能力比较弱,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对学习、思想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对学习观的影响。“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学习方式多种多样,既培养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依赖于微媒介作为他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工具,因此有时候会得到一些错误或者虚假的信息。并且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对形形色色的娱乐八卦信息充满了好奇心,容易导致他们不能专心地学习,甚至有的学生沉迷于游戏之中,不可自拔,从而荒废了学业。二是对价值观的影响。堆积在微媒介平台上包罗万象的正负面信息,必定会对大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认知起到一定的正强化与负强化的作用。微媒介上报道的好人、好事会传播一种正能量促使大学生反思自身或社会上的一些道德问题,从而激励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但是也存在负面消息的不良影响,社会上一些人情冷漠、触犯道德底线的事情会扭曲其道德观,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造成一定的冲击。[6]
 
三、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探究
(一)积极打造微媒体品牌
随着校园无线网覆盖面积的扩大,高校大学生使用微信的频率也相应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微信、微博等新微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低成本、易获取、高时效等优点,大学生许多的娱乐、学习、交流都是在其平台中完成的。很多学生也喜欢在各类社交平台上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与想法,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加快建立与推广专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信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影响力与受众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性与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造性地运用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发布、推送相关信息,与学生进行高度互动,了解他们思想上的困惑与疑问,把握好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做好反馈与疏导。高校可以聘用专职人员在微媒体上创建属于自己的公众号,并从多方面入手,将学校的通知公告、社会上的时政要闻以及相关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发送到应用平台。微媒介上的公众号已经有效地成为了宣传校园文化与传播正能量的新平台。但在微媒介平台上建设公众号的过程中,必须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他们的兴趣。
(二)丰富微媒体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思想的实际,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反映学生的“微诉求”。教育者要善于利用微媒体扩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素材、选择多方面的话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讨论方式等来丰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传统教育内容的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传统“以点对面”管理模式的精华基础上,积极引进现代管理理念;还要在坚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同时,学会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介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形式。“微时代”中会流行一些新奇的网络红词,这些网络红词紧扣社会热点,带有公民鲜明的评判意识与情绪色彩。网络红词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展现了当代年轻人不愿意受到一些语言规范的束缚,喜欢追求时尚、展现自我、崇尚创新的特点,且红词被网民熟知和广泛运用,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创造出更加灵活多趣又新颖的语言形式来教育学生、吸引学生、凝聚学生,还要恰当地运用适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红词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三)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
微媒体上的信息纷繁复杂,不免会让大学生遇到信息选择上的难题。所以大学生在各种各样的信息面前,要学会独立思考,有选择性的分析与运用信息,提高对信息的辨别力和自制力,并自觉抵御各种错误、虚假、非法、色情信息的干扰。既能利用微博、微信广交好友,又能得心应手的处理好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既能利用各种微媒介拓宽视野,又能在百家争鸣之中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主流,微媒介上的新闻时事等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够更加坚定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在“微时代”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正视网络技术的革新给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大学生还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即使在没有严格的舆论监控下,也要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展现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政府及相关的管理部门等齐心协力、多管齐下,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管理体系。而高校而言,要建立一个高效、合理的运行机制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专门小组时时监控、检查和反馈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过程,同时要着重把握好校园的舆论主动权,给大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一方面,学校要有效防御、杜绝和过滤掉校园网上错误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封锁那些企图西化和腐化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信息。还要保障高质量信息的正常传播,从而净化网络空间,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朝正方向发展,踏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曹德欣.略论“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1):63-65.
[2]陈媚娜.“微”视阈下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科教导刊(下旬刊),2015(27):50-51.
[3]孙若梅.“微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价值观特点探析[J].学理论,2014(17):274-275.
[4]祖文成,贾元义,苏郡,许盈.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4(7):125-127.
[5][1]刘静.“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2(23):220-221.
[6]刘铭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手机媒体的影响和解决对策分析[J].品牌(下半月),2015(3):33.
作者简介:肖剑平(1973.10-),男,汉族,湖南邵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互联网+”新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18)436号—522)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