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大局”视域下“海归”党员思想政治建设
发布时间:22-06-23 点击次数:89
[摘要]当今中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关键时期,十分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具备红色基因的高水平海归人才。加强“海归”党员思想政治建设成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题中必有之义。目前“海归”党员存在思想意识矛盾化、组织认同边缘化、参与党建热情不高、教育服务管理缺失的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健全“海归”党员信息库,开展柔性结对帮扶,为“海归”党员群体树立正确政治思想导向、拓宽发展平台、搭建沟通桥梁的路径,进一步夯实“海归”党员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
[关键词]两个大局;海归党员;思想政治;建设路径
近年来,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化布局,以及习近平在十九大提出“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的新要求[1],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响应祖国号召,在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后回国投身家乡建设。《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蓝皮书显示,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海归这一群体逐渐扩大,其人数增幅高达31倍多,截至2019年,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已累计423.17万人次,接近出国留学人数的80%[2]。自2020年以来,各省各市都呈现出史无前例的海外留学人员“归国潮”,当中更是不乏选择回国发展的“海归”党员,给新时期的党建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这一群体开展归国后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
现有学术文献中不乏面向海归人才的党建工作研究,但大多探讨的是在海归人才中发展党员的重要性及相应的问题和对策,鲜有关注已是党员的海归人才回国后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因此,本文着眼于“海归”党员群体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从价值意义、困境问题和对策建议三个维度进行路径研究与探讨。
一、价值:“海归”党员思想政治建设的意义
从历史优良传统角度看,建党初期,我国便涌现出诸如张申府、陈望道、施存统等一大批优秀的“海归”党员,他们西学东渐,凭借丰富的知识、广阔的视野,为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角度看,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海归”党员是中国面向世界舞台的传声筒、树立大国形象的代言人。留学生活的经历使得“海归”党员更容易连结海外平台、人脉资源并建立密切联系,在弘扬传播红色思想和红色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建构起“海归”党员对我们党和国家以及家乡的认同,将有利于促进国家整合、民族团结,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以一个完整而确定的身份参与世界事务。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角度看,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因此,迫切需要人才,尤其是海归的红色人才,作为重要人力资本参与建设和美家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文凭、高学历是“海归”党员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该群体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出色的语言能力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且早在出国留学前便是各自学校中的佼佼者,不仅学习能力过硬,综合素质全面,更在思想上积极进取。发挥“海归”党员的骨干作用,将极大地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二、困境:“海归”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身居海外,缺乏与国内社会的联系,“海归”党员回国后在工作、生活等方面也还存在不少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思想意识矛盾化
“海归”党员主体大多出生在上世纪90年代,部分出生在80年代,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而由于出国时年纪尚轻,思想基础、心智基础和价值观的树立都不牢固,且长期深受西方教育理念和民主制度影响,崇尚自由民主,呈现出观念上的多元化和思想上的开放化[3],一方面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强,另一方面也善于比较不同的观点事物,因而思想上容易产生世界观、价值观的碰撞、交锋。加之对中国基本国情的不理解和不适应,部分“海归”党员回国后往往会对党和国家产生一些模糊的认识。比如有的“海归”党员不能客观看待中西方的差异,总是批判中国不如西方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因此对党组织的工作消极怠慢。
(二) 组织认同边缘化
许多“海归”党员归国之初不够接地气。其原因主要是异国他乡的学习生活使得他们长期远离国内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生活,与本土国情、民情有一定程度上的脱节,导致该群体在观念、习惯、认知等方面存在对国内社会的不适应。尤其受疫情影响,约有五分之一的“海归”党员因航班熔断、签证关闭、隔离政策等原因被动留在国内工作发展,因而无法在思想和心态上及时作出调整,做到对党组织的充分归属认同。同时,在海外求学期间,“海归”党员也往往容易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拉拢策反的目标,长期遭受各种国际负面舆论影响,因此不少“海归”党员在面对困难时,缺乏足够坚强的意志和对问题的正确认识。
(三) 参与党建热情不高
当前,大部分“海归”党员表示希望融入党组织,但又对党建活动和工作感到陌生害怕,许多人在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生活和党建工作中,总是畏手畏脚,不敢大胆参与。比如某些机关单位的“海归”党员在党的会议和讨论中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并存在“不表态、不发言、不反对”的“三不”现象。
(四) 教育管理服务缺失
目前,面向“海归”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尚未形成有效的工作体系。如出国前,该群体的党组织关系一般会保留在学校或转回所属社区,出国后有的逐渐失去与原党组织的联系,回国后也没有主动对接的窗口,既收不到党日活动的通知,也不知道党费该交到哪……,导致“海归”党员中存在大量的“口袋党员”、“休眠党员”;同时,调查资料显示,“海归”党员还会面临购房、生育或抚养子女等现实生活困难与压力[4],而一些单位对此关心不够,解决不多,使得部分“海归”党员未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投入家乡建设。
三、路径:“海归”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针对“海归”党员的困境和问题,需要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党组织,并以建党初期的优秀“海归”党员们为榜样,坚固共产主义信仰,继续传承发挥红色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作用。
(一)树立正确导向,增强组织认同归属
各级党校面向“海归”党员开设专题培训班,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专题讲座,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在“海归”党员群体中引起共鸣,强化他们对于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从而油然而生作为党组织一员的归属感。
各基层党组织要单列“海归”党建工作板块、列入工作重点、落实工作责任、掌握工作动态,着力打造符合“海归”党员特点的党建精品。如通过线上、线下、传统与技术手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营造全新的学习氛围,增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学习效果和党建效果。比如某高校派出“海归”党员组队参加全市党史知识竞赛,展现了海归精英的风采,激发了“海归”党员群体学习党史的热情和爱党爱国的情怀。
各党小组定期组织民主生活会、学习沙龙、党员午餐会[5]、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等党建活动,进一步坚定“海归”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强化正确的意识形态,提升思想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比如金华地区的G单位安排“海归”党员参观位于金东区蒲塘村的抗战时期母校(金华一中)旧址等实践活动,让“海归”党员倍感组织的关怀与激励,增强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
(二)开展柔性服务,深化思想使命教育
积极推动党员结对帮扶,通过老党员带“海归”党员,建立“1+1”、“N+1”的结对帮扶模式,即由一名资深党员甚至多名老党员专门联系对接一名“海归”党员,深入了解其在生活、工作、学习、情感上的具体需求,构建动态性、差异化的服务机制,真正为他们梳理困惑、排忧解难,拉近他们与党组织的距离,让这些刚踏回祖国大地不久的“海归”党员感受到党组织关怀和温暖,从而进一步逐渐树立并坚固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
(三)建立健全信息库,统计“海归”党员数据
随着“海归”党员人数的逐年增加,各基层党支部应建立健全党员信息库,全面统计并实时更新出国党员的信息状态,比如出国年月、出国缘由、国外居住城市、归国年月、归国原因、学历学位、专业特长、归国后工作单位和家庭住址、性别、年龄、婚育情况等[6],尤其对出国的“预备党员”,还要全方位跟踪掌握其在海外的思想政治动向以及参与党员活动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延长考察期,并在达到转正时间后由专人进行电话或短信提醒,通知转正所需材料和转正流程。出国人数较多的党支部还应单列出国党员支部小组,或成立出国留学人员党支部,定期与身在海外的党员开展谈心谈话,多途径多方式了解其出国和归国的真实动机,考察其在海外的思想动向与表现,实时更新这些人员在党员信息库中的数据。
(四)提供发展平台,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心有大我,则至诚报国。”各级党组织应畅通“海归”党员的利益诉求表达处理反馈机制,高度重视海归党员的培养力度,大胆使用优秀的海归党员,为其提供平台和重要机会,如通过建立动态的留学归国党员数据库,推荐有兴趣、有能力的“海归”党员积极参政议政,让他们真正有用武之地,迅速成长为党的接班人,并在我市各行各业中成长为骨干和带头人。
善于树立典型、加大宣传,充分发挥优秀“海归”党员的模范引领作用。青年人大多都有“偶像心理”,优秀“海归”党员是精英和骨干力量,对整个海归群体以及准海归群体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激励“海归”党员积极参与到党建工作和主题党日活动的同时,可以通过重大科技专项和公共创新平台,鼓励支持“海归”党员领衔或参与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并用“以一带多”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海归人员发挥各自专长为家乡社会奉献热情、多做贡献。
(五)搭建红色桥梁,弘扬共产主义信仰
“心有信仰,则行有担当。”应充分鼓励“海归”党员积极开展对外联谊,通过组织举办留学生联谊会、海归人才沙龙等活动,搭建起中西方、国内外思想交流的平台和桥梁,加大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地方城市的美誉度,向世界传递红色正能量,争取更多的非党员海外留学生向党组织靠拢,为家乡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四、结语
教育好、服务好、运用好“海归”党员这一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群体,将更快推进我国统筹好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加快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65-66
[2]王辉耀,苗绿.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R].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44-45
[3][4] 张玲玲,黄培,杜朝辉.“海归”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为例[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9,(1):49-53.
[5]赵昕,于爱涛.基于上海市7所高校海归青年教师政治认同的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52-156.
[6]姚永明.新时期加强青年“海归”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4):53-58.
 
作者简介:叶丹柔(1994-),女,汉族,浙江义乌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与社会分析、高层次人才和党建工作。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