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榭楼台千琴瑟 ——探微李渔《十二楼》中《合
发布时间:22-06-22 点击次数:87
清代李渔的拟话小说集《十二楼》拥有独特的时代魅力,而作为《十二楼》的开篇,《合影楼》以其新颖独特的故事情节和独特而富有魅力的爱情观为胜,向我们展示了李渔独一无二的创造性思维和匠心独运的高超叙事技巧。本文将从对称之美、情理之美、意象之美这三个不同的角度入手,深入探讨李渔在《合影楼》中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合影楼》;美学思想;爱情 
一、对称之美——《合影楼》中的二元对立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讲究对称之美,在诗歌、文章的撰写上都特别注重句式整齐和二元对立。李渔的小说《十二楼》就是充满着对称美感的十二座精美“楼阁”,每座“楼阁”中都有二元对立的人物存在,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物的存在才有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这里针对《十二楼》中的第一篇《合影楼》做一个详细的分析。
首先,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上。李渔在《合影楼》中设置的一对两极对立的人物——古板执拘的管提举和跌荡豪华的屠观察,一位是道学先生,就怕讲风情;一位是风流才子,十分厌闻道学,两人虽然是亲戚,但因为爱好不同而互相贬驳,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仇家。李渔设置的这一对两极对立人物是为了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打下基础,表面上看这两个人物是性格上的对立,事实上是那个时候的社会道学与风流的对立、不拘一格与迂腐固执的对立。互为仇家的两个人原本是不可能再有联系的,但李渔巧妙地设计了两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并让既不崇尚道学也不崇尚风流的路公在其中作为连接,在道学和风流之中构起了一段能够融汇彼此的桥梁。李渔追求的是道学和风流的统一,而这位将风流与道学合二为一的路公,正是作者自己在书中的影子。
古板执拘的管提举和跌荡豪华的屠观察是一对两极对立的人物,将风流与道学合二为一的路公则是“事从两面想”之人。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别样的“对称美”,这个“对称”指的是路公思维的两面性。在帮助珍生和玉娟重归于好的过程中,路公不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也从管提举和屠观察两个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问题力求周全完整,从而能够让故事拥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再者,《合影楼》中建筑的设计也具有对称美。李渔在《合影楼》中设计了两个对立的人物时,同时也为其设计了两个相对立的建筑——中间隔了一池水的两座水阁。两座水阁的设计也有其精妙之处,正是因为两座水阁的地理位置是对称的,并且同用一个水池,才能够给珍生和玉娟的影子“约会”的机会,两个人才能够借影子约会的机会追求自由的爱情,最终才能够在池水上架起一座飞桥。两座水阁对称的地理位置正是为整个爱情故事的发生和延续打下了基础,也让整个故事显得更合情合理些。
二、情理之美——婚恋观的先锋性和局限性
1)情——反对封建、婚恋自由的先锋性
《合影楼》发生在清代初期,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中,正逢中国的末代王朝封建礼教最为盛行的时期。正如本文开头所言的“男女授受不亲”“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封建观念——异性就连远远见一面都得跨过重重障碍,甚至要求女子必须在自家楼阁中待着,没有允许不得踏出阁楼一步。然而李渔却受到了晚明时期思潮的影响,扬情抑理、肯定人欲,他所创作的这篇文章正是对封建思想的抨击。
《合影楼》的先锋性在于它不仅仅只呈现了反抗封建的观念,它同样敢于通过人物的语言、情节的发展讽刺并指责着这种封建婚姻制度。在第三回中,管提举在路公来说亲后,将“墙垣之下、池水之中,填以瓦砾,覆以泥土,筑起一带长堤”,企图全方位将自己的女儿和珍生割裂开来。又让身边的仆人在自己女儿乘凉的时候伴守在旁边,绝不允许自己的女儿单独出现在那里,使得“形骸隔绝,连一对虚空影子也分为两处,不得相亲”。但珍生和玉娟却不约而同地在《合诗编》的最后做了几首《别影》的诗稿,这一“不约而同”的情节巧妙地讽刺了管提举的封建举动,管提举费尽心思所铸造起来的封建礼教的“长堤”在那一刻轰然倒塌,映照出了男女炽热的感情是不会被冷冰冰的封建礼教所束缚的。
2)理——时代和现实的局限性
纵使李渔想要跳脱出那个时代已经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观念,但毕竟他依旧活在那个皇权重压之下已行至腐朽的封建社会之中,几千年来封建礼教的制度对人们的摧残早已渗入灵魂。这样的摧残同样体现在李渔所阐述的许多情节之中,例如小说《合影楼》中的许多重大决定依旧是由父亲指导的,甚至在作品末尾三个人的感情问题都是由路公出面解决的,最终的结果仍然是“一夫二妻”制,男性在整篇小说中依旧起统治和主导作用。锦云形象的设置更是为了迎合封建社会男性的心理需求而产生的,她在珍生与玉娟的爱情中不争不抢,并且甘愿做小妾,甚至主动告诉玉娟真实事情的缘由,助其与珍生感情的修复。锦云的形象显然是符合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女德”思想——不争闹、不越礼、听命于天,也反映了李渔对封建时代“女德”的真实想法,这都是那个时代固化的男性主导观念。
在《合影楼》中李渔想要表现其思想的先锋性时,也恰恰暴露出了他的局限性——例如父权当道、大家闺秀的行为。李渔虽然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时代的大手依旧抓住了他的衣角,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才是合理的。有批评者认为局限性的存在成为《合影楼》不完美的地方,但事实上,这并非某些评论家所说的“败笔”,而恰恰正是因为小说中体现出了时代和现实的局限性,才让这本小说带上了独属于那个时代的属性。小说中所烙下的时代印记恰恰让我们体会到了这篇小说的真实感,而人物现实的局限也让书中的珍生显得如此感性而有血性,完美的爱情是属于浪漫主义作家的,这样真实而又日常的生活可以让每一个人物都那么活灵活现。局限性、时代性和先锋性的结合,才真正成就了那个时代的《合影楼》,才真正体现出了李渔的智慧。
三、意象之美——墙水之隔,双影之会
1)“墙”的筑造与倒塌
李渔想要通过“筑造墙垣——削弱墙垣作用——墙垣的倒塌”为线索让情节跌宕起伏。管提举在两院之间高高筑起的墙垣是有形的,但同时管提举在心中所筑起的那道墙是无形的。故事开头管提举的性格古板执拗,是个道学先生,而道书里又讲究“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认为只要两个人不见面,内心就不会生出杂念,因此这堵墙才出现在了两家的院子之间,防止“这位姨夫要在隔水间花之处,窥视他的姬妾”。而李渔在这里设置了这一堵墙绝不仅仅只是想把两个家庭隔绝开来,而是有其设置理由的。作为那个时代的“先锋者”之一,他的内心已经深深感受到了这样的封建道家思想会阻碍年轻人们的幸福,道学家们设置的一道道年轻人们不可触犯的交往“禁忌”就像这堵厚厚的墙一般立在了追求幸福的人们中间,而他想要做的就是推倒这面有形的墙,同时推翻管提举心中那面无形的“墙”。
纵使管提举精心设置了障碍物,但珍生和玉娟却没有因为这堵墙的存在而放弃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利,在他们的眼里这堵墙仿佛不存在。“墙”作为《合影楼》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在文章发挥着它的象征意义和作用,它在文中“以筑造墙垣——削弱墙垣作用——墙垣的倒塌”的线索过程见证了一对年轻人大胆追求幸福的进程。更进一步来说,李渔不仅仅推倒了文中的墙,更是撼动了那个时代的“高墙”。虽然在那个时代中,李渔的思想仍然具有局限性,对于某些封建理念仍然选择接受和承认,没有办法站在全新的时代角度,但他在文中想要表达的观念对当时的封建礼教起到了必要的撼动作用,给时代的“高墙”有力的一击。
2)“水”的阻隔与缔结
珍生和玉娟的影子对于两个人感情的奠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影子的显现、相遇和相恋都是以水为媒介,因此“水”意象对于情节的发展、感情的推动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情节的发展有着其不同的意义。故事的一开头,后园池水中附有唐诗二句:“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明明从别人口中得知另外一个水阁中有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存在,却因为“盈盈一水”而阻碍了两人的见面。在这个情景下,池中平静的水仿佛变成了“黄河天堑”,成为两人之间的最大阻隔者。如果是平常的小说家,想要在结尾制造一个中国式的大团圆结局,一定会让这池水做一个“勤勤恳恳”的阻隔者,因为只有这样写才能体现出男女子之间跨越千山万水后获得爱情的伟大。但李渔巧妙的地方就在于他转变了“水”的主体作用,他把一个“阻隔者”转变为“缔结者”,看似两种对立的作用被他以“影子”为过渡合理地联系起来,情愫在碧波里慢慢生长:“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并作南来一味凉。”
如果小说在这里走向大团圆结局的话,那李渔小说的独特性便不复存在,其小说胜就胜在情节的曲折。珍生和玉娟大胆追求爱情的举动被管提举发现了,管提举秉持传统道家观念在水池中筑起了长堤,这时候的水池不再是两个人传情的媒介了,它又重新变成阻隔者的身份了。这长堤不但“将形骸隔绝”,甚至“连一对虚空影子也分为两处”,使二人忧郁成疾。但在路公的巧妙计谋下,珍生、玉娟和锦云效仿娥皇和女英,获得了一个三人大团圆的结局。两院之间的长堤被摧毁,在水池上甚至架起了一座飞桥,“牛郎织女”再无“天河银汉之隔”,这时候的“水”的身份再次转变成缔结者的角色,默默见证这美好感情的延续。
“水”作为《合影楼》的一个重要意象,它的身份在“阻隔者”和“缔造者”之间不断转换,让故事情节随着“水”的波动不断起伏,最后作为一个“见证者”见证着一切感情故事的发生。
 
四、结语
   纵观李渔的《合影楼》,我们不难看出他不仅仅在构思的新颖性上下足了功夫,而且在叙述的“巧妙性”上也十分关注,并致力于最终获得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在其小说中从《合影楼》看《十二楼》,他以设计楼台的兴致叙述着日常而又新奇的故事,不仅抨击了道学封建迂腐的思想,还提倡了婚姻爱情的自由性。李渔对自己的一生这样回顾:“觅应得之利,谋有道之生,即是人生大隐”。作为超越那个时代思想的先锋者之一,李渔是痛苦的,因为他的思想并不能为人所理解,但他同样是令人敬佩的,因为他站在时代的号角上吹响了号角并超越了时代,流传下了让人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作品《十二楼》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我们仔细揣摩。水榭楼台千琴瑟,双影相会终团圆!
 
 
参考文献:
[1]李渔.十二楼[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8
[2]何满子、李时人.中国古代短篇名篇赏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俞为民.李渔评传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冯梦龙.石点头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李渔.风筝误[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8.
[6]李渔.闲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李渔.觉世名言十二楼等两种[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8]李渔.无声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9]李渔.李渔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10]刘俐俐.传统文化的智慧与我国白话小说的叙事艺术——以李渔合影楼为例[J].南开学报,2010.
[11]刘琴.水意象的解读——李渔合影楼的建构艺术[J].绥化学院学报,2007.
[12]段瑶.略谈李渔小说十二楼的革新[J].今古文创,2020.
[13]朱明秋.略论李渔小说创作的整齐美[J].社会科学报,2012.
[14]邓溪燕.李渔小说“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
 
作者简介:黄若琦(2001-),女,汉族,福建漳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