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数字化游戏传播方式探析
发布时间:22-02-18 点击次数:177
摘要: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新机遇。本文从游戏传播视角出发,基于“参与、沉浸、反馈”有效传播的游戏范式,思考“数字技术+游戏+非遗”组合的可行性,探析非遗数字化游戏传播方式,阐述非遗数字化游戏APP的设计思路,希望能够通过非遗数字化游戏APP让非遗在青年群体中得到更加有效和广泛的传播,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非遗数字化游戏传播;非遗数字化游戏APP;青年群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包括各种歌舞技艺、节庆民俗等,是各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并为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遗产明确方向。
如今,新技术层出不穷,非遗的保护和传播有了新的可能性,官方和民间也对此做出了许许多多的努力和抢救措施。尽管对非遗的保护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非遗传播局势仍然严峻。为此,本文试图通过设计非遗游戏APP,为非遗拓展传播新渠道提供思路。
 
一、非遗传播现状
目前非遗现有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传播方式,即没有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另一类是数字化的传播方式,即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数字技术的创新,多种新颖传播方式逐渐出现。
1、传统传播方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一些非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其中包括:(1)教育传播。建立专业技术学校、设立相关课程,让非遗走进课堂;展开学术研究,挖掘非遗文化内涵。(2)传统媒体传播。借助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渠道进行传播。(3)成立剧团,进行舞台表演。这种传播方式主要是针对具有表演艺术的非遗,比如:戏剧、歌舞、节庆活动等等,外出进行表演展示。(4)建立非遗博物馆。展览和陈列非遗实物,让浏览者通过博物馆藏品了解非遗。(5)举办展会活动。通过线下展会进行非遗的传播与交流,如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6)影视化改造。通过观看影视节目了解非遗,如:中国首档原创木偶文化交流竞演节目《木偶总动员》。
2、数字化传播方式
有学者认为,数字化是指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的过程,包括通信领域、大众传播领域内的传播技术手段、以数字制式全面替代传统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1]可见,数字化是数字技术逐渐覆盖社会生活的一个过程,进而能够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的数字化变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及发展,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非遗数字化传播方式逐渐增多,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其中包括:(1)建立网站,打造数字博物馆。相关非遗网站成立,形成一座线上非遗数字博物馆,储存和展示非遗信息。(2)借势新媒体,扩大传播范围。越来越多的非遗创建“两微”或“三微”官方账号进行传播,非遗短视频也方兴未艾,非遗传播范围正逐渐拓宽。(3)非遗+科技,创新传播方式。许多非遗在各种科学技术的帮助下,不仅得到永久地保存,同时也以一种新方式得到传播,让人们更近身可感,比如:VR纪录片《昆曲涅槃》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江南风貌。(4)开发非遗IP,与网络游戏合作。比如:《王者荣耀》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跨界合作,推出游戏角色上官婉儿的限定皮肤——越剧“梁祝”款。(5)创建非遗体验馆。北京永新华韵非遗体验中心集合了苏绣、皮影、竹编等非遗艺术馆和16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师的专题陈列馆,利用互联网为非遗赋能,借助互联网便捷高效的特点,建立起非遗大数据平台。
 
二、非遗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困境
通过对非遗现有传播方式进行简单地梳理后,从中可以看出,非遗的传播力度在逐渐加强,且传播方式也在不断更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些传播不仅是为了抢救、保存非遗,同样也是为了让非遗文化后继有人,而后继有人重点针对的对象恰恰是青年人,但目前这些传播方式在青年群体中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原文化内涵被弱化
如今,许多非遗文化正在进行现代社会转型,不断与现代社会的流行事物结合,比如:越剧《梁祝》与游戏《王者荣耀》的人物皮肤设计结合、系列皮影戏表情包、各类与非遗相关的短视频……不可否认,这些方式拓宽了一些非遗的传播范围,受众对部分非遗的了解度大大增加。但是,这样的开发与结合,也容易出现对非遗形式的利用大于对其内在文化的挖掘和传达,受众对非遗的理解也只知其形,不知其意。而像一些需要代代相传的非遗缺少专业人才,依然陷在即将流失的困境中。
2、数字化停留在浅层
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建立了专属信息网站又或是数字博物馆,人们可以通过浏览数字博物馆查找想要了解的非遗知识。但多数非遗数字博物馆,仅是图文、影音的堆砌介绍,未对已有资料进行深入挖掘,导致受众点击进入博物馆也只是简单浏览,无法长时间使用和体验,传播效果式微。此外,一些对非遗进行改编的数字媒体作品与其原有内涵大相径庭,极易让受众产生误解。
3、受众参与度不高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也出现很多新颖的非遗传播方式。比如:作为推广京剧的睟颜APP,利用iOS平台的AR技术,融合传统国画笔触和现代动画风格设计AR京剧人物。当点击AR功能,一个栩栩如生的“角儿”就出现在手机屏幕中展开表演,但往往受众对于非遗的注意力也就集中于这表演的瞬间,观赏完之后留下的印象并不长久,很多受众只是一时兴起,无法保持长时间的接触和了解,难以产生用户黏性。另外,尽管很多非遗文化得到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但受众都是处在“碎片化阅读”的状态。因此,这些创新的传播方式,留给受众的都是瞬间记忆、碎片化信息,参与度不高,传播效果自然不佳。
 
三、非遗数字化游戏传播的可行性
传播学领域存在将“游戏”看作是一种传播的观点,从威廉·斯蒂芬森的“游戏理论”到美国学者赖特“四功能说”中的“提供娱乐”一说。可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从“游戏”的视角来理解传播现象。学者周逵认为之所以游戏研究能够很快成为传播学关注的领域,是因为游戏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活动,且需要借助“工具”。因此,游戏是某种特殊形式的“媒介”,游戏所依托的数字媒体平台或电子设备本身也可能是大众媒介。[2]学者喻国明等人则指出在以参与、沉浸和反馈为特征的传播资源盈余时代下,场景、关系、情感传播成为了新的传播形态,游戏范式将作为未来传播的主流范式,即盈余时代的有效传播一定是符合游戏逻辑的传播,有效传播势必具备游戏的主要特征。[3]
由此可见,游戏具备传播的功能,将数字化与游戏相结合,能够成为一种有效传播的方式,而数字化游戏传播是通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游戏作为媒介,实现参与、沉浸、反馈式的有效传播。
 
四、非遗数字化游戏APP设计
据工信部与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统计,截至2021年6月底,游戏类APP的下载总量排名第一,[4]且青年群体又是互联网用户中的主要群体。由此可见,游戏对青年群体仍有着较高的吸引力。而针对非遗设计的游戏APP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类似国民级手游《王者荣耀》与非遗合作,将非遗元素融入游戏设计中,但这种设计方式仅停留在表面,只能对非遗做到视觉上的“展”,而无法加深青年群体对非遗的认知;另一种则是独立开发以非遗为主题的游戏APP,如《每日故宫》,但这种游戏APP却也多是对非遗数字化的信息进行图文展示,缺少故事情节,青年代入感缺乏,无法参与、沉浸其中,导致该APP用户黏性低,难以向青年群体持续传播非遗。因此,本研究认为对于非遗数字化游戏传播可以有以下几个思路:
1、融入非遗元素,建立视觉识别
无论是什么游戏,若想让人印象深刻,首先应在视觉上具备独特性。基于对非遗的历史脉络和整个非遗内涵的清晰把握,游戏APP开发者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抓取出该非遗独有的主要元素特点。例如:利用其特有的图案形状、主要的色彩元素等等复原出非遗的实际环境和元素,并将其作为整个游戏APP的界面展示和环境架构,一打开就能建立视觉上的专属识别,打造属于该非遗的虚拟世界。
2、创建虚拟人物,增强用户代入感
创建一个虚拟人物作为玩家代表,让玩家作为一个虚拟角色进入到非遗游戏故事中,融入进这个由非遗文化所打造的虚拟世界,置身于探索非遗的虚拟世界里,从而让用户沉浸其中,增强用户代入感,使其获得丰富的游戏情感体验。
3、游戏任务式叙述,促进用户参与
主动挖掘非遗背后故事,通过设计游戏任务讲述非遗故事。用户通过完成游戏任务的方式,展开故事探索,给予持续参与游戏的动力。游戏任务采取“主线大任务+副线小任务”的方式进行设计,将大任务分解成具体易操作的若干小步骤,用户每次只需付出一点努力即可完成。此时,就可将非遗文化知识融入进游戏任务中,用户在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一点点积累对非遗的了解。通过小任务的环环相扣,进而完成一个大任务的游戏模式,既能让玩家简单轻松地完成,又不会让整个游戏任务单薄枯燥。玩家有参与感的同时也能一直保持着注意力,沉浸在游戏创造的非遗虚拟世界里,也促进了对非遗的深入了解。
4设置游戏奖励,调动用户情感
在市面上常见的游戏中,多数都会通过调动用户情感来吸引其留在游戏中。因此,非遗游戏APP中可注重设计游戏奖励,在完成每一项小任务之后,触发隐藏奖励,激励用户持续游戏。而在完成一个大任务之后,即可以开启新的游戏故事章节时,便可获得关于该非遗的精美卡片奖励,满足玩家的集卡心理。通过设置游戏奖励机制,能够很好地调动用户参与游戏的情感,提高非遗游戏的用户留存率,实现用户在长期游戏过程中持续接收非遗知识。
5建立游戏社群,实现社交互动
增加“添加好友”、“社区广场”等社交功能,让用户与用户之间形成联系。用户们可以在游戏“社区广场”上交流游戏经验的言论,通过“添加好友”后,在这个虚拟的非遗游戏世界,形成自己的关系网络,而不是孤立地存在,也增加了用户留在该非遗游戏里的牵绊。
用户通过有故事线的非遗剧情、虚拟角色代表、环环相扣的游戏任务获得强烈参与感,并沉浸其中。同时,游戏奖励、好友、社区,让用户能够获得游戏反馈,也能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分享和交流,从而让青年群体通过游戏的休闲与放松,避免非遗传播的表面化和枯燥平淡,提高非遗传播的有效性和趣味性,使得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和喜爱非遗。
 
五、总结与不足
本文研究主要分析了非遗传播的现状与不足,试图通过从游戏传播的角度,以“数字技术+游戏+非遗”的组合,对非遗数字化游戏传播进行探究,以此希望能够通过非遗游戏APP让非遗在青年群体中得到更加有效和广泛地传播,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微薄之力。当然,本文也存在不足,对于非遗游戏APP的设计,也是借鉴市面上热门游戏APP的设计经验,缺少具体的非遗游戏APP设计实践,这也为笔者未来对非遗数字化游戏传播研究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闵大洪.数字化时代与数字化传播[J].新闻与写作,2001(10):41-42.
[2] 周逵.作为传播的游戏:游戏研究的历史源流、理论路径与核心议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07):25-31.
[3] 喻国明,杨颖兮.参与、沉浸、反馈:盈余时代有效传播三要素——关于游戏范式作为未来传播主流范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出版,2018(08):16-22.
[4]前瞻经济学人.《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241623190766536&wfr=spider&for=pc.2021-09-07.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