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堡遗址——毛乌素沙漠中的明长城营堡
子庚
  2020年4月,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当地村民在修路时,于取土沟中发现有泥塑造像、建筑材料等遗迹,随即上报至文物保护部门。同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随即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工作,并于2021年开始主动性发掘工作,发现大批建筑遗迹。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清平堡遗址考古队领队于春雷介绍,该遗址系陕西省毛乌素沙漠中的明代长城营堡——清平堡遗址,城内遗迹保存较好、建筑格局非常清晰,是陕北地区(国内)罕有的保存面貌最好、最完整的明代长城营堡,对于了解明代营堡的详细格局与内部体系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对于丰富长城历史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作用。
  出土石碑记载翔实,30余尊泥塑造像保存完好
       陕西榆林,在秦代曾是蒙恬北击匈奴的前沿阵地,几干年来,这里一直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写的就是这一带战争的残酷。明代在此设置延绥镇,为当时的九边重镇之一,沿途设36个营堡用于驻军,并在秦长城基础上修建了新的长城防线,进行战略防御。
  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毛乌素沙漠范围内的清平堡遗址便是"三十六营堡"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建成后曾多次进行过增高、加砖等补修工作,清代康熙时期遭到废弃,随后被黄沙掩埋。清平堡遗址南北长约600米,东西长约300米,共有三门,城堡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北侧和西北侧城墙为弧状且有折角,分属两个院落,其中南侧院落规模较大,南北长约60米,东西长约25米,有保存完好的院墙、房屋、砖铺地面等。根据院落内出土的一块石碑记载,该院落为清平堡内名为"显应宫"的城隍庙。"目前我们已完整清理出显应宫的院落,并掌握该遗址的清晰格局,整个建筑,基址被很好地保存下来。"于春雷说道。
  显应宫和石碑的发现让考古工作者
  们眼前一亮,通过碑文记载,了解到该石碑为万历年间,由当时延绥地区的副总兵杜松组织重修时所立。碑文中还记载,显应宫于明代嘉靖年间再次重修时扩建了寝宫等设施,这也与考古发现及文保人员对造像的研究结果相符。
  显应宫由院墙、照壁、门厅、戏台、东西侧殿、大殿及寝宫等部分组成,这批建筑房屋顶部已经坍塌,但是墙壁保存较好,除戏台外,其余建筑内均发现有保存完好的彩绘泥塑造像,目前共发现30余尊保存完好的彩绘泥塑造像。"这批造像接近真人大小,颜色鲜艳,造型栩栩如生,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且造像数目较大,保存完好。"据于春雷介绍,根据造像外形判断;目前清理出的均为城隍、判官、夜叉小鬼等形象,与碑文记载相符。铁质香炉有铭文,记载该香炉为嘉靖年间堡内军官捐赠,内容为祈求"保佑本堡人马平安,胡虏远遁"。
  "显应宫内小鬼造像肌肉丰满、孔武有力,应该也是长城地区特有的文化表现。"于春雷说,在发掘过程中,显应宫遗址周边出土了较多的琉璃瓦、鸱吻等建筑构件,说明显应宫当时修建得较为华丽,规格较高,此外还出土了较多瓷器残片等生活遗物以及数枚瓷雷等防御性武器。
  考古人员对清平堡内部进行了调查和钻探,也发现了大批建筑遗存。其中显应宫东侧发现有一处较大规模建筑基址遗迹,根据碑文及县志记载,该处可能为清平堡内的中心楼址。考古人员目前已经清理出该楼址的过洞及楼基南侧,楼基东西长约12米,残高约3米,楼基顶部建筑破坏倒塌。该楼的发现,对于了解清平堡整体结构布局有很大作用。
  有效助力长城考古,丰富历史文化内涵
  为何清平堡遗址能够罕有地较好保存原貌?于春雷解释道,受地理环境影响,清平堡常年风沙很大,并不适合农业生产,在清代康熙平定噶尔丹后遭到废弃,很快便被黄沙掩埋,之后也再未进行大规模人类生产活动,反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保护屏障,较完整保留了明代长城营堡的格局风貌及时代特征。
  "清平堡从设置到被废弃,与自然因素和军事形势都密不可分。"于春雷表示,通过这次发掘,体现了长城不仅为军事要地,同时也存在着经济活动与文化生活。清平堡遗址的发现作为长城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拓展了对长城文化内涵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文化与学术价值。
  对于下一步考古工作如何开展,于春雷表示已拟定五年的发掘计划。他提出,将继续对泥塑造像进行清理和保护,同时以发现的中心楼为基点.逐步拓展发掘范围,掌握清平堡遗址的整体格局。"我们希望通过考古学的方法,对史料文献进行补充,了解到更多清平堡遗址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从而对长城历史有一个更深地认识、更细致地了解,为推进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提供基础资料和思想理念。"于春雷强调。
 

上一篇:乡村建设调研报告-对10个明星村、网红村的走访
下一篇:桂维民诗词作品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