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一专访陕西省
本刊记者|国星
  当前,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线上线下空间的有机互动、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已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十四五"开局之年,张鸿教授带领课题组完成的"'十四五'期间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为制定陕西省"十四五"规划提供了参考,受到了省委书记刘国中、省长赵一德等领导的批示表扬。《秦智》∶近期,您带领团队完成的有关报告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请您具体地谈一谈相关的情况。
  张鸡∶年前我带领产业结构课题组,在省人大财经委的领导下,深入基层扎实调研,经过论证会认真研讨,最终高质量完成了省人大财经委组织的常委会有关"'十四五'期间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课题。此报告和其它27个报告一同上报后;为省委制定我省"十四五"规划建议提供了参考,为省第十三届五次会议审查批准我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草案)提供了参阅,得到了省委书记刘国中、省长赵一德等领导的批示和表扬,要求政府部门注意吸收借鉴,不断完善规划纲要((草案)。
  此外,我主持参与省决咨委研究课题所撰写的研究报告《我省"十四五"发展数字经济对策建议》获省长赵一德批示,要求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结合谋划"十四五"规划和2021年经济工作,对我省数字经济发展进行梳理,提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在报告中,在对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剖析了陕西省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并从强化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强省的组织保障、加快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基础实力、整合跨行业跨领域大数据平台资源、构建数字经济要素支撑发展体系等方面对陕西省发展数字经济提出了对策建议。
  《秦智》∶请您概要介绍一下数字经济,为什么您认为陕西应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张鸿∶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线上线下空间的有机互动、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已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我们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是全国首家成立的数字经济专业研究机构,2017 年就提出发展数字基础、数字技术、数字安全、数字产业、数字业态和数字人才的数字经济核心内容。西数院是致力于打造数字经济高端智库、数字产业方向引领、数字业态成熟转化、数字企业上市孵化和数字人才定制培养的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研究机构。
  几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时强调要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的新要求,指出要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亮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提出了加快数字陕西建设的建议。陕西省如何在"十四五"期间主动把握数字经济战略机遇,推动网络强省、数字陕西、智慧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将不仅有利干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更有利于推动陕西省经济转型升级,在高质量发展中迈出追赶超越新步伐。
  《秦智》∶目前,陕西数字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张鸿∶《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深入贯彻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国家战略,实施网络强省建设行动,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到2025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左右。陕西省数字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发展势头强劲,数字经济规模增速已处于西部各省区前列,且各市发展有亮点,发展难点突破有力,但进一步推进和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一是统筹协调力度不足。我省目前参与数字经济的部门和社团组织已有多个,但尚未形成整体合力,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和长远的规划,还没有建立省级数字经济发展建设领导小组,其数字经济发展重点方向和路径仍不明确,管理部门统筹协调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力度不够。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线下线上问题叠加交错,市场运行更加复杂,线下不规范问题在线上被快速复制放大,另外,些地方和部门数字经济的多头管理、条块化管理模式使不同部门之间存在沟通不畅、管理效率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是数字核心产业发展不平衡。从产业融合方面看,数字经济在第三产业中发展较为超前,第一、二产业相对滞后。在消费领域数字经济发展较快,而生产领域技术和资源投入仍然不足, 创新、设计、生产制造等核心环节的实质性变革与发达省市还有差距。陕西省各市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西安市数字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较高,其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000多亿,占到全省的一半左右。其他地市数字经济产业资源相对缺乏,数字技术与产业的应用融合水平相对滞后。
  三是本土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仍缺乏。目前,我省虽有众多的互联网、软件开发等本土数字经济核心企业,数字经济企业群也日益壮大,但单个企业规模仍普遍偏小,"独角兽"企业不足,更多的企业仍政于创业成长期,缺少骨于龙头企业,而目骨干企业和产业园区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不足。2019年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智能制造就绪率与江苏、浙江工等先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9年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64%,相较于上海、江苏等地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不足。陕西省对智能化应用的重视和投入程度仍然不足,还未形成数字经济产业与行业应用深度融合发展的格局。因传统产业数字技术应用需要较大的改造成本,且周期长、见效慢,一些企业数字化改造提升的积极性不高。数字化转型服务支撑能力不足,目前我省信息工程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还不能满足各行业中小企业量大面广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同时,大数据产业的支撑能力、数据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程度、应用潜力和开发价值还有望提升和进一步释放。对数字经济产业的上、中、下游产业分布碎片化的情况,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产业链条完备方面,还需要着力加强和改变。
  《秦智》∶面对这些不足,陕西应当如何应对?请说说您的对策和建议。
  张鸿∶陕西要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借助硬科技和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数字陕西"的口号,设立"建设数字陕西,打造数字强省"的具体目标,构建良性数字生态体系。
  一是力呢页层设计。要抓住"十四五"开局契机,充分调研和评估陕西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打造陕西高质量发展核心驱动为目标,尽快出台《陕西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及相关配套政策,做到目标明确、权责清晰、保障有力,为本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宏观层面的引导与扶持。建议省委省政府成立发展数字经济协调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省委网信力的统筹协调职能,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头号工程来抓,统筹谋划,明确分工,协调行动,齐抓共推,研究制定推动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设数字经济强省。
  二是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框架。明确数字基建是根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是核心,数字化治理是保障的框架体系。在数字基建方面,要把"新基建"作为"十四五"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大"新基建"各领域的投入,加快数据中心、5G 网络等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在数字产业化方面,要巩固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优势产业,提升产业集聚效应, 同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及科技研发优势,持续加强数字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提升园区辐射效应;在产业数字化方面,要打破产业边界,促进产业/融合,形成新经济齐增长点和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产业模式创新。要抓住当前各行各业的企业纷纷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紧迫性和重要性的契机.引导行业、鼓技励企业结合自身需求,灵活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在数字化治理方面,要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完善数据整合与共享新体系。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完善电子政务相关法律法规和统筹协调机制,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制度,助力数据增值开发和再使用,确保电子政务健康发展。
  三是健全保障体系。完善和落实数字经济相关政策,对省上已经出台的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执行情况由各有关单位进行自查,使支持政策在数据管理、数据应用、项目建设和应用示范等方面的效能得以发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借鉴其他省市先进经验,由省财政设立数字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同时转变投入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数字经济,打造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强各专项资金的统筹协调,集中力量围绕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给予重点支持,加快推动产业发展。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创新贷款质押模式,加大对数字经济的支持力度,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良好资金支持;加强支挫体系建设,整合电信、移动、联通和广电等四大运营商网络资源,完善网络基础设施,落实提速降费,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应用环境。
  四是构建良性数字生态体系。以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导向,加快智慧社会建设。以实现各类运行系统互联互通为主线,推进软硬件设施共建、共享、共用。完善统筹协调治理措施,加快形成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运行体系。聚焦智慧社会建设,重点关注养老、医疗、教育、文旅等重点领域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同时,也要注重城乡融合发展,将智慧城市建设与数字乡村建设同步规划,形成开放包容、互动共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坚持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融合共建的基础上,支持有条件的小城镇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的培育"互联网+"特色产业,形成一批融合创新、要素集聚的"互联网+"产业群,辐射并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实现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秦智》∶您多次提到"新基建"这个概念,什么是"新基建"?它跟数字经济有着怎样的关系?
  张鸿∶目前,"新基建"已成为发展共识,是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的有效手段,符合产业升级要求,既代表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基建"主要发力于科技端,是以5G、互联网、智能化为代表的"数字基建"。传统基建主要是指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大建筑,而"新基建"是指立足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新基建"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核心层即为以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提供基础设施,如5G基站建设、IDC数据中心;第二层即为智能化软硬件基础,可以对现有传统设施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如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第三层即为新能源、新材料配套应用设施.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最外围层更多的是补短板基建,如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新基建"既数字基建,疫情后赋能高质量发展,开创数字经济新时代。
  《秦智》∶在当前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下,"新基建"如何具体地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张鸿∶首先,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居民服务等人员聚集性较强的消费行业需求骤减,商务活动指数均落到20%以下,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在这个特殊时期,基建投资则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利器。对于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代表的新经济的支柱产业的投资建设,将成为稳住投资的主渠道。"新基建"构筑新结构性力量,助力数字经济发展。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融合发展、广泛渗透,数字资源已经成为社会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黄金""石油"。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要素主要的"路"上流动,包括铁路、公路、航路、水路等;而在数字经济时代,生产要素主要将在"网"上流动,包括互联网、物联网。"新基建"的建设重点为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科技型设施,是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导向,运用数字化、智能化为支撑,对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构筑了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为数字时代的信息高速公路,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设施和技术基础。
  其次,"新基建"可以补足数字化社会治理短板,开启网络强国时代。此次疫情是对我国社会治理的一次大考,数据孤岛等数字治理问题仍然存在。疫情暴露出我们在社会治理、公共卫生设施、应急能力建设、物资储备体系等领域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新基建"与过去的传统基建明显不同,聚焦领域倾向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代数字技术,更着眼于"新",有着更丰富的科技内涵,既可以弥补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又符合未来产业升级需要;既可以提升我国数字化治理水平,又符合网络强国的发展趋势。
  此外,"新基建"稳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新",要避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重复建设。"新基建"不同于传统基建的大型设施,不能简单重复传统基建的方式方法,否则就会导致资源过剩。针对不同地区的人口特征,制定倾向型投资,重点加大人口流入地区的5G、智能化、轨道交通和新自原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另外,"新基建"主要是民间投资为主,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形成政策合力,为民间资本保驾护航。目前,我国大部分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但发展工业互联网就必须大规模进行信息化与智能化投资,还需要政府进行相应的政策激励。"新基建"的方向要着力打造高水平数字经济产业链,着力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着力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基建要以数字基础为重点,以5G建设为抓手,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升网络供给能力,努力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
  可以说,"新基建"也是数字基建,既是对以往智慧城市、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不足的补课,也是开启了发展网络强国、数字乡村和智慧社会的数字时代。从数字基础基建到数字产业应用,网络+数字+智能+融合产业,5G、云计算、Al、物联网、区块链,未来会像水和空气一样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工具。
 
上一篇:“数字时代的商业模式及价值再造”主题论坛成
下一篇:"开疆拓土"打造有效海外粮仓 —西安爱菊集团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